执教终无悔 痴心守杏坛——记淅川县寺湾镇党岗中心小学教师师吉栓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王栋梁
2019-07-09 19:30:51
|
在学生眼中,他亦师亦父;在同事眼中,他亦师亦友,他是学校的“定海神针”,是家长们口中亲切的大哥………
他觉得自己挺普通,可就是这样“平凡”的他,却让学生深深依恋,让家长感动钦佩,让同事交口称赞。他,就是淅川县寺湾镇党岗中心小学教师师吉栓。
20年寒暑,他送走了数千名学生,成绩倒数的班级在他手里成为正数第一;
20年间,他数次遭遇“生死时速”,却从未动摇扎根教育一线的决心;
20年间,他诠释了如何做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却无暇扮演好“父亲”和“儿子”的角色;
20年间,他一直冲锋在教学一线,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从不抱怨;
20年执教,他获得的荣誉证书堆积成“山”。
扎根山村
“这不是心血来潮,是我慎重考虑后的选择。”
1999年7月,师吉栓刚从内乡县师范学校毕业。在偶然间听说偏远山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后,他向镇教办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放弃到寺湾镇第一初级中学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偏远小山村任教。
带着一床被子,几本书,他来到了大华山小学。
这是一所深藏于淅川群山中的小学。通往学校的山路蜿蜒陡峭,从山脚下到学校,要走15里山路。师吉栓到时,学校里只有胡校长和当地的1位老民办教师担任着五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小学里只有50多名学生,班班都是复式班,有的孩子年龄已经很大,可还在上二年级,还有的孩子因为家庭困难正面临辍学。
来到大华山小学后,师吉栓以校为家,以生为伴,和住校的孩子们同吃同睡,同学同乐。
刚到学校时,他教四、五年级语文、数学复式班,学生们学习底子差,他便找来小学的全部教材,认真钻研,尝试用自创的“混编教学法”上课。为了让孩子们的成绩尽快提高,他逐人补课,逐人过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平时补课时间不够,他干脆不过双休日,无偿给孩子们加班上课。
他是学校的 “全能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还主动担任学校的修理工、勤杂工、厨师。学校里电灯坏了,电线断了,电铃不响他一修就好。在学校里住宿的8孩子,一日三餐的做饭任务都由他一人义务包揽下来。
山村里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生活乏味。他把积攒了几个月的工资和父亲给他买自行车的钱一共2500元,买了台卫星锅和vcd播放机,还把家里的一台小彩电和自己珍藏的几十本图书也带到了学校。他用vcd播放教学片和同学们一起观看教学优质课;课下通过卫星锅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外面多彩的世界;他用自己带来的图书在教室里建起图书角,和孩子们一同阅读,用自己微薄之力为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快乐和温暖。
在学生眼中,他不像老师,更像“父亲”。留守孩子病了,他带着孩子们到村里的诊所看病抓药;学生衣服脏了,他给孩子们洗衣服;有学生家中太穷,鞋子烂得不能再穿,他自掏腰包给学生买双新的……
无私忘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0年12月,只用一年多时间,师吉栓教授的五年级语文、数学两科教学成绩,就从过去学区双倒数第一跃至数学第一,语文第二。尤其是2000年7月,在全镇组织的抽考竞赛中,他带的班语文成绩进步惊人,位居全镇第一名,且在之后一直稳居前三名。刚担任两年教学工作的师吉栓被评为“镇优秀教师”、“镇教坛新秀”、“县文明教师”,此后连续6年保持全镇领先位次,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耀眼成绩的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仅在大华山小学教学时间,他就数次经历生死考验。
在大华山小学胡校长的记忆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有一年春季,遇到天旱,山上的水池都干涸了。学校里除了他和校长,还有8名住校的寄宿生。师吉栓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到距离学校3里多的山涧挑水,一挑便挑了两个多月。在即将进入夏季时,刚下了一场小雨,地面湿滑,胡校长不放心,便陪着他一起去挑水,意外却此时发生。返程路上水桶一晃碰到了一侧石壁,在水桶的撞击下,师吉栓脚下一滑,一个趔趄,连桶带人摔到了近一丈多高的沟壑里,头被撞的鲜血直流,当场不省人事。幸亏当时胡校长和他在一起,赶紧喊来路上跳水的几个壮年村民把他抬到村里,又用三轮车将他送到镇上的医院。由于失血过多,经过10个小时的抢救,下午三点多他才醒过来,这一次,他的头上留下了长长的疤痕。
然而这对于师吉栓来说,还不是最惊险的一次。2002年春天,寺湾镇组织献血活动,他踊跃报名。当骑车行至山上陡坡时,自行车后轮闸皮突然崩飞,车子像失控的野马在陡峻的山路上连蹦带跳的飞跃而下。师吉栓连人带车撞到了一个大石头上,右手臂划掉了半尺多长的一块肉皮,左手腕骨折,肠子被树杈戳断两截,险些丧命。幸福之神似乎也眷顾好人,虽然受了极重的伤,但他仍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两次重伤,常人需要休养半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行,他却只在医院待不到20天就缠着绷带回到学校上课。事后,师吉栓告诉胡校长,想起孩子们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晴,他就不愿在病床上躺着,只要一踏上讲台,他就立马焕发出无尽的激情与活力。
教师这一行,他是真的爱到了骨子里。从上班至今,他默默奉献,认真教学,以高尚的师德和出色的工作实绩赢取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身正为范
2006年,大华山小学迎来两位新教师,师资力量超标,师吉栓带着不舍之情来到了镇一小任教。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师吉栓到镇一小后,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虽然已教书7年,也获得了不少荣誉,但他仍把自己当做一名新教师看待,高标准严要求。师吉栓把自己的办公桌放在教室里办公,学生午休时,他趴在讲桌上陪着孩子们休息。毕业班教学任务重,为了用好每一秒,他在下午下课后延长1小时给班里孩子免费进行辅导。2006年至2017年,他所教的毕业班教学成绩连续11年在全镇组织的统考中位居前两名。
作为一名班主任,他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善于抓学生的德育教育,他从学生一进校门他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做人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健体习惯。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他是值得依赖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他所担任的班级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经常获得“流动红旗班”和校级“先进班集体。
师吉栓在教学成绩和班级管理方面是大家公认的拔尖人才。2011年,他被选拔为寺湾镇一小德育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同时负责语文教学,兼着班主任。
在寺湾镇一小,他是大家公认的“拼命三郎”。有同事问他累不累时,他总是笑着说:“十个指头弹钢琴,我才用了四根指头嘛!”自从担任德育主任后,他主动给自己“揽活儿”:夏日午后,他冒着酷暑到教学楼上维持午休秩序;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仍坐在办公桌前,扒资料、找试题,在电脑上整理知识要点,自出试卷,整理教研材料,起草各项德育活动方案,完成德育活动总结。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却由于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很多次他正在工作时鼻子里突然流出鲜血,都快成了血人……
特别是自2016年德育工作在全县开展以来,无论是常规德育活动还是周六德育社团活动、夏令营、冬令营,各项活动在师老师的安排下开展得更是有声有色。2016年暑假寺湾镇一小排练的《闪闪红星》节目被选拔为县教师节德育节目之一,师老师带着三位年轻教师和80名学生排练了足足40天的时间,最终节目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当年他被评为镇“师德标兵。”
初心不改
他以校为家,一心扑在教学中,为学生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全部的爱,却对家人饱含愧疚。
2017年秋,师吉栓到寺湾镇党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这一年大女儿上高中、小女儿刚上幼儿园,孩子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爸爸陪着到游乐场”,可他却一直没时间。同一年,师吉栓的父亲患上老年痴呆症,认知能力迅速下降,身边一刻也不能离人。师吉栓教学任务重,于是两个兄弟白天照顾老人,他在晚上、周日及寒暑假时间照顾父亲。2108年6月老人病情加重,每日三餐靠人喂食,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师吉栓每天晚上一回到家,就先给老父亲喂饭,擦脸,洗脚,招呼大小便。夜里他睡在父亲旁边陪护,想到这么多年,他亏欠最多的就是家人,三尺男儿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担任校长后,他自己率先垂范担任4年级语文、国学教学工作。学校没有教导主任和德育主任,除了后勤工作,他就德育、教学、安全亲手抓,三项工作,从教学教研、德育常规、周六社团、学期安全教育、冬令营、夏令营……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到每项活动的组织开展,他都亲力亲为,他及时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者又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实施者,但他从来没有向任何人叫一声苦,说一声累。
从教20年,他不仅教出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也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徒弟”。他把自己丰富的电脑应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全体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普及多媒体教学,寺湾镇党岗中心小学师生参加的电脑教学竞赛多次获市级大奖。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两年时间,党岗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由原来的倒数名次,提升至前5名,他教授的四年级语文成绩在寺湾镇统考中一直名列前茅。
为了让自己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无论在师德、教学,还是业务技能上,都给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学生也已成人,而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朴实亲切、认真负责。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现,他已带着浅浅的微笑,夹着课案,走向他深爱的课堂……他的背影留在了教室、楼道、办公室、操场等校园的每一个地方,也留在了学生们的心里。
(通讯员 白松涛 王良 供稿)
责任编辑:曹雪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