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记淅川县寺湾镇三小最美教师王海玲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党杰
2019-05-09 18:44:30 |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在学生们的眼中,有这样一类老师格外让人喜欢,让人尊敬。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傲视群雄的实力,但却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把满腔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寺湾镇西营中心小学王海玲老师就是这样的典范。
 
  同行眼里,王海玲是一位踏实敬业的实干家;学生心中,她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好老师。她把事业和生命融为一体,在教学这块热土上,始终辛勤地耕耘着,执著地追求着。在教学18年的时间里,她坚持爱护每一个孩子,教好每一节课,带好每一个新老师。她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教育“追梦人”,不断精心耕耘,让教育开出似锦繁花,结出累累硕果。
 
  教育既要脚踏实地 也要仰望天空
 
  今年是王海玲当老师第18个年头,在别人眼中,教师是一份辛苦操心的工作,但在王海玲心中,这却是她从学生时期便定下的目标。
 
  “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和别人谈理想时,我都是坚定不移地说想要当老师。”王海玲之所以从小便有这样的理想,是因为那时人们的观念中,老师这个职业就是“铁饭碗”,不仅学费低,学校每个月还有伙食补贴,这样可以帮家里减轻负担。因此,跟随时代的大潮流,王海玲凭借努力考上了中师。
 
  毕业后,王海玲幸运的被分到一所村小学担任老师。“虽然学生不多,但是学校的硬件条件、环境都很好。”然而,长时间的教学,最初的激情也在逐渐消减。“以前就是抱着当好一个教书匠的想法,虽然也有上进心,但是没有外因的促进,总有惰性。”为了重拾教育激情,王海玲放弃了轻松、安逸的工作环境,来到寺湾镇西营中心小学任教。
 
  “开始以为才到一个新学校,工作应该没有多少。不过,去了之后才知道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来到寺湾镇西营中心小学的王海玲,完全没有想到工作会如此忙碌,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学生、同事,新的教学理念等,无形中让她充满动力的同时,也感到压力。她更是坦言,那时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一个月的时间就瘦了10斤。
 
  在寺湾镇西营中心小学,学校采取目标考核的方式来引导教师学习。但其任务设计往往只有方向的指引,至于完成的途径与方法,教师们必须主动去思考,进行合作探究。因此,王海玲也在这种压力的驱动下,有了新变化。“教育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天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她不想甘于平庸。
 
  用耐心、细心 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王海玲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班上这群“小孩子”身上,还要花同等的耐心、细心在一群“大孩子”身上。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的王海玲,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她还要肩负如何培养团队新人的责任。在她看来,“传、帮、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延续,更是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力量之源。
 
  “教研组的青年教师占了一半,而且每年还有新教师加入。”王老师谈到,作为老教师,要帮助年轻人成长,这样整个团队才有合力,最终对学生起到好作用。为此,王老师身体力行,不仅亲自指导4个青年教师学习,她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为年轻教师们定制了成长“秘籍”:虚心听课,上大量公开课、示范课,主动培训学习,加强交流合作……
 
  在王老师老师的指导提携下,语文教研组的青年教师成长很快,多名青年教师在学校赛课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如今,王老师又马不停蹄带领教研组的年轻老师们,开始了“心之桥”作文教学模式的探寻。
 
  除此之外,王老师也有着一颗好学的心,她也常常向年轻的教师们取经。“三人行,必有我师。”王海玲经常说,教学经验是她的优势,但是年轻老师们更富创新的教学思维,也是她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十八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王海玲依然以一颗不倦的教育心,在教育的路上风雨兼程。王海玲常说,教书生涯虽然平凡、简单,却足以令她满足。
 
  (通讯员 党杰 供稿)

责任编辑:曹雪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