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载教书育人无怨无悔——记内乡县夏馆镇万沟教学点教师杨玉根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张建东
2019-04-28 17:35:23
|
河南省内乡县夏馆镇万沟村位于内乡县北部偏远的群山之中,离镇政府所在地有40公里山路。在这个山村里,有一所只有20个孩子的“袖珍”小学——葛条爬中心小学万沟教学点,那里有一位乡村教师杨玉根。他在大山里坚守了41年,把一生都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
41年来,很多时候,教学点除了孩子们,就只有杨玉根一名教师,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语数体音美都是他一人负责。从青葱少年到满头华发,杨老师用41年的坚守,在河南省内乡县夏馆镇万沟小学谱写了一曲教书育人的赞歌。
“争口气,教好每个学生”
作为深山长大的孩子,杨玉根更懂山里人的梦想,那就是让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外面的世界!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老师,杨老师肩负着山一样的责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批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时还亲自到成绩差的学生家中给学生补课,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山里的孩子因生活条件艰苦和经济落后,学生辍学现象屡见不鲜。为了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入学,杨玉根走遍了全村每家每户,最终使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连年达到百分之百。
尽管学校只有20几名一二年级学生,杨老师授课丝毫不打折扣:音体美按时上课,教学计划、备课本、作业批改记录一应俱全,每周一的班会更是雷打不动。“五个学生也要开班会!我要给他们讲讲大道理。”班会上,杨老师教育孩子们要“孝敬父母、拾金不昧、有礼貌”; 在交通安全方面教育孩子们走路在右边走,遇到车在右边走,不与陌生人说话,不接陌生人的东西。到周五,杨老师还会进行总结点评,“做得好的地方,要表扬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不批评,对学生要正确的引导。”
“这辈子,我真的很知足”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是的,一个人如果要一心扑在工作上、抛弃名利、不求回报,还是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做到的,但在杨玉根老师一生的教书生涯里,就这样做了。41年的坚守并非一帆风顺,杨玉根有很多个离开山乡的机会,也有好几次差点离开山乡。2000年前后,因山萸肉、香菇富起来的山里人开始把家搬到山外,教学点的学生也渐渐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撤点并校,一些教师陆续调出。
杨玉根没走,因为“不能让山区孩子没学上。”
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他做到了。他不受外界影响,爱岗尽业,无私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他身患多种疾病,却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他热爱工作,潜心钻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总结出一套适合贫困偏远山区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他热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常常接济困难的学生,把山里人最淳朴的爱全部献给那20几个学生。
“几年前,我生病去县城住院,出院回山里时,孩子们拿着鸡蛋在学校们口迎接我。”杨玉根,“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感恩,他们走出大山能成材成器,这辈子我觉得自己值了。”
2017年8月,杨老师将年满60岁。面临退休,他放不下的还是学生。杨玉根坦言:“让山里孩子能就近读书是我最大的心愿,如果学校需要,我会继续坚守,直到我走不动为止。”2017年秋期,他把接力棒将交给了54岁的朱春生老师。开学后,杨老师又再次来到学校帮助朱老师顺利开学,帮助协调完善了相关工作后才满意地离校。
“教育不是牺牲,是责任;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懂得播种快乐的人,才能收获幸福。为了山里孩子的未来,杨玉根老师辛苦着、忙碌着并享受着……”这是夏馆镇中心学校校长朱玉会对杨玉根老师的评价。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所有坚守在深山教师的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杨玉根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无怨无悔,追随始终。
(通讯员 张建东 供稿)
责任编辑:曹雪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