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最美山村教师高全应:在大山深处的讲台上坚守了四十个春秋
[ 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
李伟恒
2019-01-11 15:28:59
|

1月10日,笔者来到汝州市米庙镇焦岭村教学点,同在这里坚守了40年的老教师高全应进行深入交流,感受到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山区,奉献教育的炽热情怀。
今年57岁的高全应说,焦岭村地处米庙镇北部,和大峪镇接壤,属于山地丘陵地带,这里到处沟壑纵横,交通不便。1979年,18岁的高全应走进焦岭小学,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他清楚地记得,学校原址位于四周无人居住的山窝里,有的学生上学要翻沟越岭步行2.5公里,学校用水要从山沟里往上挑。看到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外地的老师不愿到这里来,上级派来的老师,在这里呆上一年就再也不来了,到了1983年以后焦岭学校就再也没来过外地教师。 那时学校有五个教学班,他担了五年级的全部课程和班主任。工作负担虽重,但他从无怨言,一直坚持了下来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全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为了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他积极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并取得了计算机技术初级证书。他购买计算机书籍,刻苦自学。家里买不起电脑,他利用星期天到中心校或是亲戚家里上机练习操作,如今他能比较熟练地操作电脑,会制作比较简单的课件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上好课,高全应做到精心备课。由于他上课既严肃又活泼,语言亲切,提问启发得当,那些不爱说话,性格内向胆怯学生也敢于和同学们主动交流并大胆发言,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学生小辉有一段时间上学老是迟到,经常完不成作业。高全应就和他促膝谈心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他了解到该学生因为父母感情不和,母亲离家出走,家里的一切事物全压在了父亲一个人身上。父亲忙的顾不上照顾他,他回到家里除了做饭、洗衣服,还要帮父亲干地里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高全应一边安慰小辉,一边帮他补课,放学让他早点回家,上学晚点到校。老师的关爱使小辉感动不已,以后上课时他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以理想成绩进入中学。
学生小兵,家庭4口人,母亲和姐姐身体残疾,父亲是个农民,家里的所有开支全靠父亲种地来维持,生活相当困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宋帅兵的父亲不让他上学了.因此宋帅兵一连三天没来上学.通过家访,高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耐心细致的做小兵父亲的工作.通过高全应苦口婆心的耐心开导,小兵的父亲终于答应继续让儿子上学.接下来高全应为了减轻小兵家的负担,和学校班子成员商量免去了宋帅兵的书杂费,让小兵的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小萌的父亲患了绝症,从天而降的灾难让一家人悲痛欲绝.小萌面临退学的境地。得知这一情况,高全应安慰小萌要勇敢面对灾难,并要求全班同学都来关心她,帮助她,又为她免去上学的全部费用,从而使宋萌萌没有因为家庭出现灾难而辍学.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放学后学生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小萌没有人来接.高全应知道宋萌小萌的家里学校很远,而且要翻越两条山沟,两道山岭,道路又崎岖难走.高老师冒着风雪把宋萌萌送到离家不远的地方才放心离去.
山里人住的很分散,大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的路蜿蜒曲折,坎坎坷坷,十分难走。遇到雨雪天气,大部分学生中午不回家。高老师买来方便面,火腿肠,用自来水煮给学生们吃,令家长们感动不已。
高全应清楚地记得,1997年8月,一连下了几天大雨。一个周六的上午,轰隆一声巨响,四五年级教室的后面,一道4米高3米宽的土崖重重的倒在教室的檐墙上。如不及时清理,教室就有被摧毁的危险。当时正值假期,高全应住在学校护校,他动员家人,拉上架子车,拿着镢头铁锹和家人顶着烈日,干了一天半,终于排除了险情。
2008年6月,由于学校老校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米庙镇中心校领导要求学校撤离.他通过与村两委会协商征得村两委会同意学生借用村委会办公室上课,学校工作很受影响.2013年,上级领导通过多次调查,决定为焦岭村新建一所小学,但建校用地由村里提供.可是村里没有资金征购适合建校的土地。他对犯愁的村两委会和中心校领导拍着胸脯说,为了村里的孩子,就是不给一分钱也得把学校建起来.高全应毅然决定把学校建在自家地里.正是高老师的无私奉献,建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如今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愉快的读书学习.
高全应在焦岭学校40年的坚守中,满腔热情倾注教育,用爱心浇灌学生,用真情教书育人,使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好评,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2001年9月他被汝州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3年9月他被评为平顶山市优秀教师。2005年元月被汝州市教体局评为“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2018年9月被汝州市教育体育局评为“汝州市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最近,高全应被评为汝州市最美山村教师。
(通讯员 李伟恒 供稿)
责任编辑:程航
浏览次数:次